自5月份以来,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各专业圆满完成了各项实习实践教学任务。本学期实习实践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,通过强化实践教学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,采用“理论教学+专业实践+思政教育+劳动教育”的方式,不断探索更加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法,为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、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提供保障。
一、土木工程生产实习
5月1日-7月9日,土木工程专业圆满完成本年度生产实习首阶段任务,创新实施"专业实践铸匠心、课程思政育新人、劳动教育塑品格"三维融合育人模式,通过"知行合一"的沉浸式实践,系统提升学生专业技能、价值引领和劳动素养,为新时代卓越工程师培养注入新动能。


本次生产实习活动精心策划,紧密围绕土木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与实践需求展开。在实习时间上,改变了往年暑假集中实习的做法,将实习内容融入日常教学周,不再搞“突击式”教学,与《土木工程施工》课程有效衔接,同时也能减少与短学期其他实践课程的冲突。

校外实习实践中,深入本市工程项目建设现场及钢结构装配式构件厂,系统掌握从图纸会审到竣工交付的全流程施工。校内实践依托学校新建宿舍楼,指导教师采用"问题导向"教学法,引导学生运用课堂知识解决现场技术难题,有效提升实践创新能力。过实地考察和团队协作,学生们不仅巩固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,还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,进一步提升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。


在实践教学过程中,土木工程专业将将思政教育自然融入工程实践各环节。学院党委书记艾长冬在工地现场开展"工程思政微课堂",结合大庆油田开发史,解读"铁人精神"与新时代工匠精神的传承脉络。指导教师们结合工程项目实例,深入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,剖析中国建造背后的制度优势与工匠精神,通过现场讲解、案例分析等形式,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、人生观和价值观,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革命精神和社会责任,增强爱国情怀和使命感。实习期间同步开展“红色工地”主题党日活动,组织学生参观项目党建室、重温入党誓词,将革命精神传承与工程伦理教育有机结合。

此外,本次生产实习还强化了劳动教育的力度。我院今年承办第十八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黑龙江省分区赛,为保障大赛顺利举办,从参加生产实习的同学中严格筛选,组建了一支责任心强、热情高涨的工作队伍,并进行了系统培训。在赛事筹备与正式竞赛的全过程中,同学们分工明确、协同配合,展现出高效有序的组织能力。




二、土木工程认识+地质联合实习
7月7日至18日,土木工程专业2024级学生圆满完成了认识实习及地质实习教学任务,作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环节,本次实习通过"专业实践+思政育人"双线融合模式,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、团队协作精神与家国情怀。
在认识实习阶段,分别以认识校园、认识铁人、认识城市及认识工地为主题,同学们参观了学校新建实验楼、铁人纪念馆、石油科技馆、大庆博物馆及工地施工现场等。通过实地观摩和与工程师的深入交流,学生们不仅了解了现代土木工程的最新技术和施工工艺,还深刻感受到了工程建设背后的艰辛与付出。在铁人王进喜纪念馆,同学们对大庆、对铁人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领悟。深入了解了人文+建筑+结构的有机整合,被铁人“有条件要上、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”“宁肯少活二十年,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”的爱国奉献精神所感染。


随后进行的地质实习前往秦皇岛柳江国家地质公园进行实地勘察,通过观察不同地质构造和岩石特征,学习工程地质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。同学们在柳江地学博物馆领略了宇宙及太阳系、地球结构、地质作用、生物演化、柳江盆地海陆变迁及其宝贵的地质遗迹资源,并观赏了大量地质标本。在亮甲山-石门寨这座资源丰富的地学宝库,认识了二龙闹海的地质学奇观,并了解长城四方台的厚重历史。


实习期间进行了红色教育,土木工程党支部与花厂峪抗日纪念馆共建课程思政教育基地。学生们在这里通过文物史料重温冀东抗战史,“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”的真理,在文物与现实的碰撞中迸发出灼人的光芒。


“专业实践+课程思政+劳动教育”三位一体的实习模式得到了广大师生的高度评价。同学们纷纷表示,通过实习活动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,还提升了思想政治素养和劳动技能,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本次实习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,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,借助实习实践教学载体,通过"专业实践铸匠心、课程思政育新人、劳动教育塑品格"的方式,充分挖掘实践课程的思政元素,有效促进专业教学优化,进一步强化了课程思政育人导向。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将继续深化"专业实践铸匠心、课程思政育新人、劳动教育塑品格"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,不断探索和实践更加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,为培养更多具有社会责任感、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贡献力量。
一审一校 杜伟强
二审二校 滕振超
三审三校 李 栋